王永芬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显示内容
用画笔与孔子对话-记孔子画派代表画家郭德福
  新华网沈阳5月7日专电  画家、布道者、传统文化的坚守者――这是人们对郭德福的评价。近些年,出自郭德福之手的一幅幅有关孔子的国画,让世人一次次重温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孔圣人的精神世界。

  为人腼腆、眼神纯净的郭德福一说起孔子,就像变了一个人,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起他与孔子的不解之缘。从2004年开始,郭德福开始画孔子,从画《四书》《五经》等孔子学说到直接描述孔子生平事迹的《画说孔子》,至今,郭德福已创作了140多幅有关孔子的画作,成为国内公认的孔子画派的代表画家。

  “三人行必有吾师”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,在郭德福的笔下,生动地物化成了一幅幅画作;《孔子的家庭生活》《孔子与儿童》《孔子与音乐》《孔子与环保》等组画,则让人们以一种更加亲切的方式走进孔子的世界,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孔子精神的洗礼。

  为画孔子,郭德福倾注了大量心血。为准确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,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,他几乎研读了有关孔子的所有书籍。此外,他还先后两次去孔子故里考察,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,用心与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话。在一千多公里的行程中,郭德福沿着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路线和生活轨迹,沿途采风,并最终确定了孔子组画的主线,即从生活角度去创作。

  “以前,几乎没有画家沿着孔子生活的轨迹进行全面考察,画的都是圣人孔子,我要画生活中的孔子,它离我们更近。”郭德福说。

  在重走孔子路时,郭德福一次次深深地被孔子的事迹打动。在山东汶上县,他了解到,孔子当年在这里任中都宰一年,政绩颇丰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离任时,一位老人连夜为孔子赶做了一双布鞋,老人希望用此鞋换留孔子脚上的旧鞋以作纪念。孔子很是感动,欣然应允,留履中都。为此,郭德福创作了《孔子中都留履图》,“我既想描绘出人们对孔子政绩的肯定与拥戴,又想告诫后世为官者廉洁从政,清史留名。”他说。

  在采风中,由于经常需要深入到偏远的乡村,郭德福最常坐的交通工具就是小巴,在不少土路上颠得非常难受,同时也有被暴雨淋透和在泥路中跋涉的经历。郭德福说,正因为这些亲身经历,他才能稍许体会到孔子当年周游讲学的艰难。

  对孔子的深入研究,让郭德福比常人更理解孔子,“当时孔子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他要过优越的生活也可以,却周游列国,传播自己的理念,有时还被撵得如丧家之犬。在他之后,许多仁人志士,如范仲淹、林则徐等也具有同样的精神和情怀,中华文脉也因此传承下来。”郭德福感慨地说。

  郭德福的孔子组画的主题既生活化,又常常出人意料,非常具有吸引力,如《孔子与交通安全》《孔子与环保》《孔子与打假》等。郭德福推出这些画作的时机也很讲究,如在母亲节来临时推出孔母题材,在“3·15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时推出孔子打假题材。郭德福说,弘扬传统文化也要讲究时机,要尽可能让大家感兴趣,尽可能扩大受众范围。对于每幅画,郭德福都要再三考证无误后才下笔,他说,要对历史负责。在画孔子打假的题材时,郭德福先在《史记》里查到“粥羔豚者弗饰卖”的记载,说孔子打假让卖注水羊肉的商贩不敢再卖,然后再去查《孔子家语》等书籍印证,最后甚至连羊贩子的名字都给查了出来。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,郭德福画出的孔子让许多人由衷佩服。

  郭德福画的孔子在当地的报纸上连载,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,许多年轻人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书信,表达对他画作的喜爱。郭德福说,这说明,不是当代青年接受不了传统文化,而是传统文化要用什么形式来表现,来影响当代青年。

  他时常琢磨,如何用一些现代的、明快的、简洁的画法来让当代人更容易接受古老的题材。郭德福说,如果固步自封,不创新,不结合现代人审美特点,老百姓就会认为孔子离我们太远、太古老。在画《孔子闻韶图》时,为画出“高山仰止”的意境,郭德福突破传统的国画表现手法,大胆地采用欧洲油画中用色彩表达感情的画法,把山画成了朝霞映照下的红色,宛如神山,一下子就表达出了那种神圣的感觉。

  如今,郭德福的孔子题材创作仍在继续,许多“粉丝”也在期待他新作带来惊喜。
Processed in 0.110(s)   10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