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德群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评论文章
朱德群:离乱未必失故乡(图)

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朱德群和朱德庸这两位中国画家的名字,所得条目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。前者仅有三万多条,后者高达五十多万条。可是,若论两个人的艺术成就和地位,则并非如此。台湾长大的朱德庸虽以系列漫画《双响炮》、《涩女郎》、《醋溜族》闻名海峡两岸,其知名度却局限于华人圈里,而大陆长大的朱德群则是享誉世界的抽象画大师、法兰西艺术院院士。初次听到两人的名字,还以为是兄弟或父子,可是他们却没有任何亲戚关系,年龄相差整整四十岁。两人仅有的相同之处是,朱德庸的祖籍也是江苏,而朱德群成年以后也曾在台湾居留。   1920年,朱德群出生在江苏徐州西南萧县白土镇(如今隶属安徽)的一个医生世家,本名朱德萃。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中医,父亲不仅继承了祖父高超的医术,同时还是一位有品位的书画收藏家,并擅长画中国传统的水墨画。朱德萃自小受到艺术熏陶,在徐州读完中学以后,他在父亲的支持下,于1935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(今中国美院前身)。有趣的是,由于他的中学毕业文凭迟迟没有发下,便拿了堂哥朱德群的证书去报名,结果是,哥俩终生使用同一个名字。   两年以后,日军侵入中国腹地,杭州艺...

燕归来----喜迎朱德群画展

柳丝飘绿,桃花吐红,春天,燕子飞回来了。1997年的春天是祖国鲜艳夺目的春天,民族复兴,人民欢腾,当这最美好的时光,迎来了朱德群画展。   朱德群走过了漫长的艺术历程。漫长,不仅仅是指他辛勤耕耘了60年,而指他从东方到西方,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,探索之艰苦与收获之难得。他开始学艺于国立杭州艺专,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,更得益于林风眠、吴大羽及潘天寿等几位高瞻远瞩的教授的启蒙,很早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,并特别重视其精华与糟粕的识别,这识别,影响了画家终生的航向。朱德群在写实或写意的作品中,牢牢把握作品的美感,亦即形式美的推敲。面对具体对象,更吸引画家的是对象中形的构成、线的组合、块面的安排、色彩的呼应等等。他在这一领域中追求了20年,从杭州到重庆,到南京,到台湾,基本上是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1955年到巴黎定居后,情况慢慢开始演变。其时抽象画风覆盖巴黎甚至整个西方画坛,在朱德群看来,抽象画所表现的构成、起伏、进退、蜿蜒、奔泻、浓缩、扩散、虚实、韵律等等因素,本都隐隐约约蕴藏在杰出的具象作品中,如今只是扬弃具象的躯壳,让这些构成美感的因素独立自由闯荡画面,创造新的视觉世界...

大画坊

 中国年代   每一位创作者的语言不论如何趋向普遍性,它依然是神秘地独一无二。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或地域。朱德群的作品亦不例外。作为升华的抽象与变化眩目的画家,他也属于一个时代—亦即1920年代出生于中国的艺术家里的一份子。朱德群生长于一个动荡而彷徨的世纪,日本侵略即将来临。在这受尽嘲弄、伤痕累累的国家,弥漫着一股面对一连串无情命运的无力感。自从满洲王朝崩溃后,前景一天比一天黯淡。当1912年孙逸仙博士(1866—1925)创建共和国时,希望重生但仅维持短暂时间,新政府在推进其民主观点时面临极大的困境。年轻人的反应越来越激烈,导致极为多元、丰富但经常是短暂的运动的出现。   在这些动荡之中,一部分的菁英自然地转向从西方引入的观念。确实,外国人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中国舞台。他们参与兴筑铁路、建设工厂、设置银行、开办学校等建设。在以往,有意出国留学的中国年轻人习惯去东京。早于中国数十年开放的日本明治维新(1868—1912)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模范。然而随着与邻国日本的紧张关系日增,留学的中国学生便采取不同的路线。在此一时期,更确切的说是1917...

升华的抽象

抒情抽象   1956年,一桩事件使他受到震动。他发现了尼古拉•德•斯塔尔(NicolasideiStael,1914—1955)的作品,后者释放了深藏在内心的能量。他如此说明:“那一年,参观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尼古拉•德•斯塔尔的回顾展给了我一个启示。他那风格豪放的绘画指引我自由之道,就如同我在梦中所看到的。”在巴黎,发展至巅峰的抒情抽象主义令他感动不已。汉斯•哈同(Hans  Hartung,1904—1989)、皮耶•苏拉热(Pierre  Soulages,1919—)、乔治•马修(Georges  Mathieu,1921—)等人皆以各自的方式征服了画面的空间,提倡直觉、动势与表现性笔触的至高无上性。   切断与具象绘画的联系,进入极端抽象,这给朱德群提供一座意想不到的中西之间的桥梁,而他不需要否认所拥有的这两种文化。从此,他必须超越“抽象—具象”之对立,捕捉一个感性的世界,表现其光线、空间、材质、颜色。...

1 2 下一页

Processed in 0.391(s)   27 queries